快速通道
首页» 最新动态» 秦岭金丝桃属植物PPAPs杂萜类代谢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
 

秦岭金丝桃属植物PPAPs杂萜类代谢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

来源:         作者:         发布日期:2025-07-17     浏览次数:

     

近日,重点实验室高锦明教授团队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(IF = 8.9)上在线发表题目为“Hypertaxoids A and B, two unique meroterpenoids from Hypericum elatoides as microtubule stabilizers and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n cervical cancer”的研究论文,首次揭示了从岐山金丝桃中发现两个独特的PPAPs作为微管稳定剂及其对宫颈癌的抗增殖作用。

本研究从中国秦岭特有植物岐山金丝桃Hypericum elatoides中分离出两个结构新颖的BPPAPs——Hypertaxoids A1)和B2),其独特的6/8/6三环骨架与紫杉醇类抗癌药物相似,为开发新型微管稳定剂提供了可能。

研究背景

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,每年新增病例约57万例,死亡31万例,其中中国占全球病例的28%。目前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,但其严重的神经毒性、肾毒性和耐药性限制了临床应用。因此,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靶向药物迫在眉睫。Hypericum属植物富含多环异戊二烯化酰基间苯三酚(PPAPs)类化合物,具有抗炎、抗肿瘤等多种活性。然而,此前报道的PPAPs多为基于双环[3.3.1]壬烷骨架的A型结构,而具有双环[5.3.1]十一烷核心的BPPAPs(尤其是6/8/6三环体系)尚未见报道。

特色创新

结构突破:首次发现具有双环[5.3.1]十一烷核心的BPPAPs,其中15/6/8/6四环体系,26/8/6三环骨架,且C-3位苯甲酰基取代为PPAPs家族中罕见特征。

机制新颖性Hypertaxoid B2)是首个被证实通过结合β-微管蛋白的毒素结构域促进微管聚合的天然PPAPs,其作用模式与紫杉醇类似但骨架迥异。

体内外模型验证:通过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证实2可抑制宫颈癌C-33A细胞增殖(IC50=7.4 μmol/L)、脑转移和血管生成,且对正常细胞毒性低(IC50=50 μmol/L)。

解决的科学问题

填补了BPPAPs6/8/6三环骨架的空白,丰富了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。

首次揭示PPAPs可通过微管稳定机制抗肿瘤,为克服紫杉醇耐药性提供了新思路。通过DFT计算明确了12经由阳离子-阴离子中间体(而非自由基)形成的机制,解决了同类化合物hyperprin B3)合成途径的争议。

研究内容

化合物分离与结构鉴定:从岐山金丝桃地上部分分离出12,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1的绝对构型为1R,5R,7S,10S,13S,31S

生物活性评价

体外:化合物2对宫颈癌C-33A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(IC50=7.4 μmol/L),并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(c-caspase-3c-PARP表达上调)。

体内:化合物22.5 μmol/L)在斑马鱼模型中抑制肿瘤效果与紫杉醇(5 μmol/L)相当,且显著减少脑转移。

作用机制2通过稳定微管聚合、破坏纺锤体完整性阻滞有丝分裂,并下调MMP2/9抑制转移。

5.png
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clet.2025.111580

版权所有:  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  

学院地址: 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  办公电话: 029-87092226